【編譯李威撰整理報導】據《路透》1日報導,柬埔寨經濟持續成長,但政府強制驅離居民的問題卻日益嚴重;居民由於缺乏證明土地所有權的文件,導致土地糾紛不斷發生;另外,歐盟對這一問題表示關心,表示應取消某些物品的免稅優惠。
1年內有3萬人遭驅逐
在柬埔寨一處農村地區,Kong Song一家人30年來在此務農為生,直到推土機進入把他的家園給剷平。柬埔寨為討好外資,不斷犧牲各地居民使用土地的權益。
5年前,在柬埔寨南方的高興省(Koh Kong),包括Kong Song一家人在內,共有253戶家庭被強制驅趕出原居住地。在歐盟免稅出口的誘因下,一家公司在此投資9,060萬美元的產糖計畫。
柬埔寨政府相信,日益興盛的外國投資將有助於改善柬埔寨的貧窮問題,但負面效應就如權利團體所估計,柬埔寨1年有3萬人左右被迫要離開家園。
台灣廠商間接加害
將居民驅逐出去的「土地掠奪」行為已引發援助國的不滿,不僅數10億的外國援助資金可能不保,柬埔寨商品免稅進入歐盟的貿易計畫也可能產生變數。
Kong Song與鄰居展開反擊,向法院控訴泰國的孔敬糖業(Khon Kaen Sugar)與台灣的味王公司在柬埔寨所共同合作的「國光糖業有限公司」(Koh Kong Sugar Industry Ltd)。但一如大多數控訴企業人士的訴訟,控訴是不會有結果的。Kong Song表示,他們要求柬埔寨的發展計畫須對所有人有利,而不是讓人民心碎流淚。《路透》提出採訪要求,但未獲國光糖業及孔敬糖業的回應。
像Kong Song這樣的故事,在柬埔寨並不罕見。Kong Song安然度過赤棉政權在1975年至1979年所發動元年革命,後來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,靠著在柬埔寨農村地區的一小片土地上栽種作物來維持生計。
赤棉政權下,土地所有權被廢除,大多數能證明土地所有權的法律文件都被銷毀,導致數百萬名柬埔寨民眾至今都沒有土地所有權憑證,這導致許多人站在法律上的灰色地帶。
這個問題現在特別嚴重,因為政府與企業及外資(大多來自中國)展開一連串的合作計畫,而這些發展計畫(如農業、採礦及房地產計畫)正等著要購買這些所有權具有爭議的土地。
國際社會的捐助國及放款者(如世界銀行)批評柬埔寨政府,並威脅要暫停放款計畫,除非政府能提出解決辦法。但柬埔寨政府取消與捐助國每年舉行的會議,他們認為目前全球經濟不穩,自顧不暇的西方國家已「深陷在危機中」。
盼阻止不法驅逐
歐盟推動一項名為「武器之外的所有商品」(Everything But Arms,簡稱為EBA條款)的計畫,幫助全世界48個最窮國家脫離貧困,允許他們出口任何武器外的貨物至歐盟國家,同時免除所有的關稅。如今歐盟對柬埔寨產生動搖,考慮是否取消給予柬埔寨的這項優惠。
許多外國公司為利用EBA條款而進駐柬埔寨,其中包括不少來自鄰國泰國的糖、米及橡膠出口商。外資進入柬埔寨後,確實提供數千個工作機會,特別是成衣生產業部分。柬埔寨共有1,340萬人,從事成衣業的人口佔30萬。柬埔寨生產總值達110億美元,仍屬於發展初期階段,排行第3大產業的成衣業正是主要的收益來源。
歐洲是柬埔寨的重要出口目的地,柬埔寨於2010年的最大出口市場是美國,歐盟排行第2,透過出口從歐盟賺進了9億3千萬歐元(約新台幣385億元)。
據歐盟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,柬埔寨2011年前5個月的收益已經是2010年整年收益的2倍;柬埔寨於2010年出口4萬公噸的稻米至歐洲,這一數字已是2009年的2倍,估計今年稻米出口量還會持續增加。
駐柬歐盟代辦莫列諾(Rafael Dochao Moreno)表示,稅收激勵已經讓柬埔寨成為吸引外資的熱門國家,但他表示歐盟「嚴重關切」土地糾紛及驅離住民的問題。他說:「數千戶家庭被趕出自己的土地,我們要政府採取必要措施,避免這種驅離的情況發生,尤其是用強力及暴力的方式來進行。」
莫列諾表示,政府未來在發放經濟用地許可時,應該先展開協商工作。他表示,某些政府與企業所推動的計畫若牽涉到不法驅逐行為,歐盟可以取消這些優惠待遇。他說,確實有部份條款能暫時中止某些貨物從EBA條款中獲利。柬埔寨努力將自己定位為亞洲最具有前景的市場,歐盟的這一懲罰將可對柬埔寨造成一定壓力。
法柬商會會長賀伯(Alexandra Herbel)表示,西方公司在柬埔寨做生意,渴望能「正確投資」,且大多數會避開具有土地爭議或驅逐居民的開發計畫。柬埔寨商業部長圖拉(Mao Thura)表示,政府將採取作為以確保EBA條款繼續運作,但他並未對此多做詳述。
圖拉最近在一場有關EBA的論壇上表示:「受惠於EBA條款的民眾只有少數幾百萬人……我們不會只關注成衣產業,我們還有數百萬人是農民。」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