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/台北報導〕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上週日落幕,我國黑鮪捕捉季節即將進入尾聲。不過,今年黑鮪漁獲量隻有九二三尾,再創歷史新低,然而價格卻創新高,五年來飆漲七成八。學者預言,黑鮪資源「起死回生」的機會不大,明年漁獲量一定會再下滑。
東港捕獲量較去年少300尾
每年四月中至七月初是我國的黑鮪魚季,根據東港漁會統計,民國八十八年時,光是東港就曾捕獲超過一萬一千三百多尾,總重量也超過二千公噸;八十九年也有超過萬尾,但此後即呈現下滑趨勢。東港今年隻有七○四尾,比去年九九八尾,減少近三百尾。
每公斤飆至862元 創新高
漁業署統計也顯示,全國捕獲量年年創新低,九十三年還有七千兩百尾,但前年僅三千兩百多尾,去年更降為一二七七尾,今年截至上週二為止,隻剩九二三尾,首度掉到千尾以下;總重量也從一千四百多公噸減少至二三○公噸,少了八成四。價格從過去平均每公斤四、五百元,飆升至今年的八六二元。
漁業署表示,漁獲減少,除與海洋氣候變遷有關,也跟油價上漲,許多遠洋漁船基於作業成本提高,不再回到台灣沿近海捕捉黑鮪有關。我國參與漁船從高峰時的六六○艘減少至三百艘。
菲律賓競捕 驅趕我漁船
此外,過去台灣漁民經常進入菲律賓經濟海域捕黑鮪,當地是黑鮪的產卵區,魚群聚集多。但近幾年菲律賓也開始捕捉,因此該國執法嚴格,驅趕我漁船,台灣漁船隻能往外海移動,但「海域越大、黑鮪的密度越低、捕獲率越低。」
國際會議明年討論如何管理
「漁民抓也抓不到,代表資源不像想像中那麼多!」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許建宗指出,國際間已討論對太平洋黑鮪進行管理,預計明年三月或五月在美國召開的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(ISC)工作小組會議,將會做出「配額」或「限制漁船」的管理建議。
事實上,華盛頓公約(CITES)去年就已討論將大西洋黑鮪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,但未通過。不過,仍將繼續討論,隻要大西洋黑鮪列入保育,下一個就會輪到太平洋黑鮪。
專家籲著手研究黑鮪養殖
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杜宇認為,黑鮪是高經濟的魚種,很多國家不願貿然禁捕;但黑鮪資源減少已是趨勢,台灣身為漁業高產值國家,應對沿海黑鮪進行調查、保育,也應著手黑鮪養殖。日本已成功進行黑鮪的「完全養殖」。
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高于棻指出,黑鮪是迴遊性的魚類,資源減少不是台灣沿近海問題,而是區域性議題。韓國三年前已面臨黑鮪的體型變小,「大魚減少、小魚被抓」,漁業署應積極介入,才能避免海洋資源枯竭。
留言列表